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烟草文化 > 正文

中国烟具文化(一)

2021年11月12日 来源:雪茄文化公众号
A+ A

烟草的传入与传播

    烟草传入我国是在16世纪中叶。中国史书中最早提及烟草的,是明末著名医师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书中记载:“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即1573~1620年,编者注)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土皆种植之。”

图片

    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说法不一。较普遍的说法是由航海水手从菲律宾的吕宋岛带到台湾,从台湾传至福建,继而传到其他地区。尽管烟草的传播曾受到过包括皇帝在内的反吸烟者的抵制,但其传播速度还是十分惊人,吸烟之风遍及全国。

    烟草初传入时,明朝皇帝明令禁烟。明崇祯皇帝坚决禁烟:“犯者论死”。清朝前、中期历代皇帝对烟草均持否定态度。然而当时的禁烟政策往往禁下不禁上,王公贵族吸烟者照旧吸烟。农民种烟可获较高的利润(1亩烟草等于40亩庄稼)。烟草禁而不止,最后不得不开禁。晚清时,慈禧、光绪均已嗜烟如命。中国皇帝对烟草的先禁,后开禁,及至嗜好吸烟,客观上抬高了烟草的身价,助长了烟草的传播。

    19世纪初期,英美等国家开始大规模采用机器卷烟。为了使中国人放弃水烟、黄烟而改吸卷烟,英美等外国洋行发动了强大的推销攻势。他们从我国沿海至内地,从城镇到穷乡僻壤,采用廉价营销,甚至在城门口拉人奉送白吸的方式,迅速占领中国的烟草市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英美烟草公司一直垄断了我国的卷烟市场。


烟草及其烟草制品

    烟草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产销互动的商品经济,从最初的嗅烟到嚼烟,从以手工将烟叶揉成碎片直接吸用到吸食当今最流行的机智卷烟,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如今的烟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市场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说明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也表明了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对物质文明、精神享受的期盼与追求。

图片

    我国的烟草生产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质量优良,分布面广,已自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若干重点产烟区和一些著名的产品。由于品种和调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诸如烤烟、晒烟、晾烟、香料烟、黄花烟等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烟草,从而为生产和加工鼻烟、水烟、旱烟、斗眼、雪茄烟、卷烟等多种烟草制品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障。

鼻烟:鼻烟最初是由欧洲传入的烟草制品。生产鼻烟的主要原料是晾烟、晒烟,制作工艺分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是一烟筋、烟梗为原料,经特制烤炉发酵成熟后,碾磨粉碎成微粉末。湿法是用烟筋、烟叶碎屑做原料,经回潮发酵和几周自然干燥后,再磨成粉末。

图片

水烟:水烟是我国传统的烟草制品。制作水烟的主要原料是晾烟、晒烟,经特殊工艺调制处理制成。也有用黄花烟制作,如兰州水烟,其成品成块状。

旱烟:旱烟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烟草制品。制作旱烟丝的原料比较广泛,通常为家庭或小型烟坊以简陋工具手艺制作,其方法是先将烟叶喷水回潮,尔后经捆亚、刨丝、加香、均匀后包厚。

图片

斗烟:斗烟是一种香气最浓重,消费群体有限,流传时间相对较短烟草制品。斗烟的制作选用的是味道浓重,经过处理的烤烟和晒红制品。斗烟有浓味型和清香型之分。烟丝形状分为丝状、粒状和片状。

图片

雪笳烟:雪茄烟最初由非律宾传入,是十九世纪末我国才开始生产的烟草制品。生产雪茄烟的原料主要是晾烟、晒烟和烤烟。其中,高级雪茄烟采用晒红烟为原料,低级雪茄烟一般采用烤烟和晒烟为原料。其制作方法分手工卷制和机制卷制两种。

图片

卷烟:卷烟是我国消费群体最广,产销量最大的烟草制品。生产卷烟的主要原料是烤烟、晒烟、凉烟、香料烟等不同类型、不同香型、不同产地、不同等级的烟叶,按照卷烟产品的类型、香型、等级、风格,以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合,经上机打叶去梗、加温回潮、制丝加料及卷制、接嘴、包装而成。

图片

    烟草是一种特殊商品,在使用和传播的历史中经历了一再被禁止的过程。从来就有持不同观念的禁烟与吸烟的对立和斗争。如今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普及,吸烟与健康的关系被人们重新认识,鉴于吸烟有害健康,全球性的反烟运动风起云涌。烟草业正面临反吸烟运动的挑战和考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烟草业不得不积极推进烟草科技进步,研制、开发安全低焦新型烟草制品,以应对席卷而至的全球禁烟浪潮。

烟具的出现与普及

    中国的烟民最早吸食烟草的方法是沿袭南美土著人的吸食方法,即把烟草放入一个瓦盆中点燃,将打通关节的主管插入盆中吸其烟气,这种打通关节的竹管也许就是最早的吸烟工具。

    为了保存易干燥、易破碎、易变味的烟草,早期多用竹筒、木盒和皮革制品做存储容器,来满足人们吸食烟草及其制品的最低要求,其造型自然古朴,实用而不加装饰。

    由于吸烟者的与日俱增,消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吸食方式的变化,即刺激了烟草制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吸烟用具的创新、发展和流传,琳琅满目的烟具,千姿百态的造型,雕镂琢磨得工艺,绚丽多彩的纹饰,行成了风格独特的艺术门类。这些精巧的烟具被人们收藏观赏,已成为烟草发展史的物证和烟文化的缩影。

    林林总总的烟具按其不同用途可分为三大类,即吸烟用具、盛烟用具和弃物用具。另有一类是与烟草并无直接渊源但又紧密相关的火具。吸烟用具有水掩壶、旱烟杆、烟斗、烟嘴等;盛烟用具有鼻烟壶、烟盒、烟筒、旱烟壶、烟荷包等;弃物用具主要是烟灰缸。如按各类烟草制品的不同吸食方式又可分为鼻烟具、旱烟具、斗烟具、雪茄烟具和卷烟具六个大类。

    烟草及其制品的繁荣与发展,使得烟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在使用这些烟具的同时, 十分注重其装饰艺术 ,所以烟具又明显的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及生活习惯、文化层次等。烟具既是生产力及工艺水平发展的体现和标准,又是某一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结晶。烟具的演化过程由单一到组合,由实用到艺术,可以说是浸透着历史文化的色彩,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

    就烟草文化而言,烟具的生产、消费、吸食习俗以及烟具的形成与演变,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烟具的演变过程,它不但反映了烟草的发展史,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史。烟具在才传播烟草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烟具的文化和艺术

    烟具记录了烟草发展的历史。数百年来,形形色色的烟具不单但记述了烟草制品的演变过程,也记录了民俗文化的发展综迹。烟具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烟草制品不断进步的真实写照,又是历代工匠和艺术家才华的结晶。

    我国的鼻烟壶起于明代而盛于清代,源于传教士进贡给皇家的鼻烟壶。由于皇上的偏爱,常把西洋贡品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以示隆恩,士大夫阶层便群而效之,以与圣上同好为时尚,吸食鼻烟的风气很快就在朝野流行起来。鼻烟壶的手工制造业便应运而生。

    据实载:在清朝,皇帝通常是将鼻烟壶和象牙、犀角、西洋钟等同时送给大臣,这就赋予了鼻烟壶很高定位,使他的消费群体成了社会阶层的高端。清乾隆朝始国泰民安,官场奢华之风日隆,鼻烟壶成了士夫们相互斗富竟美的载体,成了财富、艺术、文化的象征。民间制作鼻烟壶的名坊达出,精品放纷呈,甚至皇家内务府也广罗天下能工巧匠设立了“造办处”自治自用。在这种朝野趋婺下,清人谓鼻烟壶为“富禄之玉桶”。鼻烟壶的制作向两个高端发展:一是材质的精美;二是工艺的创新。从此,鼻烟壶实际上已游离了原始的盛器意义而成为艺术品中的奇葩。一件完美的鼻烟昂壶制品,往往及绘画、书法、师词、雕刻、镶嵌与一体,传统的个各种文化精髓在方寸之间汇聚,进而完美融合。而人们相互显示交流又必须以懂行会鉴赏为前提,这样鼻烟壶在当时的盛行就有;了无可估量的社会意义。他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提高了民众的美学水准,传播了高雅艺术的信息,而且又促进了相关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相对于鼻烟壶的贵族文化,水烟壶少了些书卷气,多了些民俗风情。它诠释的市井文化是和其下移的社会消费群体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相呼应的。水烟壶在器形上较为固定跪规整,追求直线和曲线连接的流畅,造型的动感与静态之中。制作要旨选功能性和实用性。在烟具家族中,水烟壶是唯一以水为中心的最具有提特色的吸烟器具,那“方池小小,风折玻璃皱”的滋味和意境,是一种闲逸生活的消遣和享受,成为吸烟史上具有浑朴天成之趣的精神范例。

    在我国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旱烟杆,具有最浓郁的乡土文化。它的美学意义就在于简约,一竹一木打成中空,两端分别接上烟嘴和烟锅即成吸烟用具。它的使用者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上至庙堂君下至草草野百姓皆有携不离身者。也有吸烟者选用材质精美,纹饰华丽的旱烟杆作为把玩儿之物。

    虽然烟斗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抽斗烟、玩烟斗确实培育了一个烟斗客群体。作为绅士的象征,烟斗随着李鸿章洋务运动造就的中国第一代海归派携回了华夏大地,也带来了雅士文化。精美的烟斗以和谐的斗身、斗柄造型,流畅的曲线及其剔透的木纹,融实用功能于装饰效果与一体。烟斗经长期抚摸,纹理清晰、光泽耀眼,在极富想像力的线条和造型中,温含了无穷的乐趣,它不仅是吸烟的工具,更是一件令人痴迷的艺术品。

    卷烟具的产生,将烟具的发展推向了一崭新的阶段。近百年来,烟灰缸、烟嘴、烟盒、烟筒走进了千家万户。相比较鼻烟具、旱烟具和水烟具的民族特色,卷烟具就非常国际化。特别是卷烟具的组合,呈现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即激发了人们吸烟的情趣,又使烟具向系列化、多元化过渡,体现了烟文化的千姿百态。

    打火机的问世体现了工业时代的特征和文明,从打火机上有可见到有声有色的光明艺术。典雅的打火机,气度猴岛,成为与吸烟不可分离的忠实伴侣。

    烟草制品的演化,造就了烟具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艺术的变革和工业技术的创新。烟具,以其文化艺术的魅力,超越了它的原始使用功能,将人类文化的风采展现在烟具的设计制作又中,丰富了烟草文化的内涵。有道是:“烟壶烟斗烟缸个个是智慧之中,金银钢铁玉陶件件显艺术之光”

鼻咽的吸用 

    鼻烟,即问烟。据史载,鼻烟有奇妙的功能:“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鼻烟是一种拌有芳香药材及香料的烟末,闻吸时不需用火点燃,可直接将粉末吸入鼻中。通过与鼻黏膜的短暂接触,嗅其辛辣而醇香的气味,达到刺激神经的目的,可使人精神兴奋,回味无穷。

    鼻烟在我国始见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入。初时,鼻烟仅限于宫廷贵族、官员富商享用,一般的百姓只闻其名而不知其为何物。鼻烟配用的药材很珍贵,故有“黄金易得,高尚鼻烟难求”的说法,鼻烟的价格和地位自是不言而喻了。由于鼻烟使用简便,被宫廷视为一种雅好,并奉为“侍 官珍品”,成为时尚。

    康熙中叶以后,为了壁除疫病,鼻烟逐步传入民间,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好处”,鼻烟盛行时,出现了“人人相见滴烟壶’的习俗。吸用鼻烟,曾有诗赞曰:”是烟非烟,有味无味。鼻烟清香,爽神开气”。

    鼻烟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品种的划分也是非常严格,上品的鼻烟达到了色、香、味俱佳。烟之本色为黄色,但鼻烟的颜色划分却不尽如此。鼻烟中调以花味香柚或玫瑰露、葡萄露、兰花露、茉莉露、梅花露等香料,呈现出红、绿、白等色,有以深绿色为上等、鸭绿色为次的鼻烟之分,有以经过数百年陈华后呈现深紫色或微黄色为佳品之说。烟的香气有醇、辣、沉醇、沉香之分;烟味阿有浓又淡,而品级的标准则由吸食者据爱好者而定;鼻烟的气质,当是以“静”和“无尽”为最佳。

    我国传统吸用鼻烟具的方式,是用无名指伸入鼻烟碟中的压住鼻烟送入鼻孔,用气一吸,顿感经神一爽。也有以食指或中指蘸起鼻烟,发放在鼻孔下方作吸闻状,这种动作既能使空气伴随烟味同时吸入,又能显示出吸烟者的高雅风度。

鼻烟壶的流传 

    鼻烟壶、鼻烟碟及药匙统称为鼻烟具。鼻烟壶是随着鼻烟的盛行而出现的,最初是作为贡品由欧洲的传教士和外国使者带入我国。据《勇卢闲诘》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意大利贡献方物时,始有各色玻璃鼻烟壶、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

    鼻烟的传入之始,并没有专门的盛器,欧洲人将鼻烟装入精致的盒中,故称鼻烟盒。中国最初的鼻烟壶只是装丸散成药的小药瓶,称之为“烟瓶'。《烟壶考》云:“烟壶初到,此古药瓶式,故呼为瓶。后唯称壶。”这种小巧玲珑的药瓶,正好可用来装鼻烟,可谓是中国最早的鼻烟壶。直至清末,乃有以古药瓶充鼻烟壶而索取高价的事情。

    随着鼻烟壶大量涌入中国,官商贵族对鼻烟壶的嗜好日益广泛,我国开始有了专以制作鼻烟壶的行当。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鼻烟壶,是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程荣章刻的龙纹铜鼻烟壶。自康熙三十五年,宫廷开始制作玻璃,由于康熙皇帝喜好鼻烟,从此便有了专制的鼻烟瓶。康熙中期以后,无论是风格、造型还是色彩,鼻烟瓶已完全脱离了原有的概念。从这一时期的记载中便有了鼻烟壶的称谓。康熙年间所制的鼻烟壶多呈古朴、浓厚的实用风格。到了雍正年间,由于雍正嗜鼻烟最甚,对于鼻烟壶的讲究,也在此时最甚。鼻烟壶造型款式、色彩变幻、工艺制作、图案创意,已形成了以门独特的综合艺术。乾隆皇帝对鼻烟和鼻烟壶的喜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野上下更是上行下效,成为鼻烟壶发展最辉煌的顶峰时期。这时的鼻烟壶品种更为繁多,色彩更为绚丽,工艺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中国鼻烟壶艺术空前的繁荣时期。 
清道光年间,鼻烟壶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新工艺品种———内画鼻烟壶。最初的内画壶,就是在透明玻璃鼻烟壶、水晶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它的出现,在京城引起轰动,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种。到了光绪年间,内画鼻烟壶更加完美,被上层统治者和达官人奉为大雅之物。

    今天,嗜好鼻烟的人已寥寥无几,但是鼻烟壶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品,烟草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仍以其超凡的艺术价值成为收藏和欣赏的珍品。

鼻烟壶的艺术特点 

    清康熙年间,我国。开始鼻烟壶的制作。《勇卢闲诘》对鼻烟壶曾作了精辟的记述:“浑朴简古,光艳照烂如异宝。乾隆以后所制,巧匠刻画,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入毫发 ,扪之有棱,成风离盘,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各种百,渊手清妙,凡所造作,或称日皮,或著者日辛家皮 藕粉地,若冰雪,设色亦异、红紫苍翠、天然间 、袁家皮。别有古月轩,地则东渠,亦具五色,上为画采,闲书小诗,壶足题古月轩,其题乾隆年制者,尤美。又有雕镂仙楼阁,珍禽异兽,点缀五色,如星在天,日桃花洞,自此制行,遂有琢玉石罗珍宝,以视夸耀。”由此可见,我国匠人继承中华民族的工艺传统,发展了鼻烟壶的制作艺术,使之成为一种绝妙的手工艺品,形成了鼻烟壶独特的艺术风格。

    鼻烟壶不但雕刻制作工艺精湛,而且用料品种繁多,颇为考究,主要有水晶、翡翠、玉石、玛瑙、琥珀、牛角、珐琅、象牙、珊瑚等。鼻烟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辽宁、西藏、内蒙古等地,其制作工艺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素面到加彩、加雕;加工工艺有浮雕、阴刻、阳刻、套色、内画;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书法、花卉、历史传说、典故、戏曲。可以说,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身,以审美情趣的艺术风貌为一体,达到了精、妙、奇三者完美结合的颠峰。

水烟中的名品   

    水烟是我国传统的烟草制品,用晾晒烟叶经特殊工艺调制而成。晾晒烟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些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至今仍为消费者所喜爱。例如福建的皮烟丝、山西的青皮烟、江西的西条烟和甘肃的兰州水烟等。在这些众多的传统水烟名品中,兰州水烟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行销西北、东北、江西沪及南洋各地,有“兰州水烟甲天下”之誉,清人舒位曾称:“兰州水烟天下无,五泉所产尤绝舒。”

    水烟在甘肃以兰州冠名,《本草纲目拾遗》记为:“水烟真者出兰州五泉”。 粤志 亦载:“兰州水烟,以水注入吸之,经火荡能解蛇毒”。兰州水烟属黄花烟草品系,配方考究,工艺独特,是一古老而神秘的手工业。兰州水烟的特色:青烟碧绿,黄烟金黄,既条显而色亮,又丝细味绵,清香浓郁,入喉和顺,余味舒适,以“丝、色、味”三绝著称于世。兰州较早的烟坊可追朔到乾隆初年,或更早一些时候,当时知名的水烟坊,有锦川和、张千堂、海源通等。光绪年间,兰州水烟作坊遍布城乡,时称“八大家、四小家、七十二个毛毛家”。尝吸者为数众多,其景据《兰州琐记 》 载:“无论男女,皆嗜水烟。每入人家,或食肆中,烟气四布,如在雾中。校中诸生亦有烟袋置案中………”清末民初,随着卷烟的流行,兰州水烟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仍有一百三十余家烟坊。1956年,兰州的烟坊合营为“兰州水烟厂”。1959年,兰州水烟还参加在印度举办的“世界农场品博览会”,使这一传统的名品增添了新的光彩。

水烟具的名称   

    水烟是我国清代仅次于旱烟的享用品。吸水烟以妇女和老人为多。这种通过水过滤的吸烟方式,据传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十六世纪后期传到东欧,再传入我国。

    水烟的吸食用具主要为水烟壶和水烟筒,亦有称水烟袋、水烟管的。据 《云南省烟草志》“吸烟工具”载:“吸用刀烟和黄烟丝的吸用工具,有用铜铁皮制成的圆柱形水烟筒,有截竹为筒的水烟筒………”云南最具特色的烤竹大水烟筒,因其形状而得名。

    吸水烟的情形在清人陆耀的《烟谱》中有所记述:“以锡盂盛水,另为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鹤头,使烟气从水中过,犹 人先含凉水意,然嗜烟家不贵也。”烟气通过水的过滤 ,减少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这里指的“锡盂”就是早期的水烟具了。

    吸食水烟是清宫里的常事,有人将宫中的抽烟情形作如下描述:“比如主子吸水烟的时候,你得跪在地上,把仙鹤腿水烟袋,用水握紧,小水烟袋你得站着捧在手里,随时装烟,吹纸媒儿。”在记述清末贵族生活对嗜烟情景的文章载:“水烟:用铜水烟袋,以兰州皮丝、青丝、幼丝(以上皆烟叶切割成丝之名称)燃吸之。”在慈禧太后的嗜好中,有一项就是喜吸水烟,据清内务府档案册记载,慈禧的随葬品里就有铜水烟袋和银水烟袋。

    追溯早期的咏烟诗词歌赋,亦有将水烟具称作壶的,如清人李调元的《童山诗集》:“水烟壶,腹如壶,以铜受水;柄如鹤胫长,其简入口,以嘘烟气;其烟嘴横安背上,腹内受水,嘘毕则换。阿诗曰:本系呵烟器,呼壶亦近之,鼻嘘龙虎彩,腹吐雨云弛。即济占周易,司人缺礼仪,最宜微醉后,旁挈小童儿。”《食烟考》中的记载是:“烟既行百年而出水烟矣,水烟者,起于甘州之兰州,兰州五泉山下产烟草。即制必隔水而吸之,入腹而后吐,醉人尤易。其器曰壶,其烟必磁,锡器盛者,盖湿食也。初始人畏尤力猛,食者渐自秦而豫,而齐、鲁、燕,长江以南,今日遍天下无不至矣。”

    清黄菊人在《清禆类妙》中的描述:"截铜为壶,长其嘴,虚其腹,凿孔如井插小管中,使之隔烟,若古钱样,中盛以水,燃火吸之,吸时水作声, 然,以杀火气。吸者以上中社会之人为多……”这里将吸水烟的工具称作水烟壶,并认为是上层社会有钱人使用的东西。

    关于吸食水烟用具的称谓,一直为收藏者所困惑。水烟筒以其形状而得名,无可厚非。但为何壶状的用具多被文献资料之为“袋”呢?袋者,无非是指装东西的口袋。吸食水烟正是需要口袋盛装烟丝,由此就称之为水烟袋,抽水烟也被广义地称作抽水烟袋了。其实,水烟袋仅用于装烟丝而已,并不能吸用,作为有嘴有把儿并且用来盛水的容器,其形其状在烟具应当称为壶。

水烟具的使用   

    水烟筒多为竹制,它的特点在于大而重,不便携带,广泛流传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一带。水烟筒之大,以云南为最,一般长约八十厘米,直径约十厘米,筒内灌清水,底部约二十五厘米处挖一小孔,斜插一小竹管,并以铜片镶口,这就是装烟丝的锅。吸食时,以下腭和半个腮帮将筒上口封住,用力吸气,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使筒内产生负压,烟气经水过滤进入筒中,吸烟者的感觉是清凉而舒适。民间流传甚广的云南十八怪之一的“吹火筒当烟袋”,指的就是水烟筒。

    水烟筒材质以白铜局多,也有黄铜、紫铜、竹木和金、银、铝、瓷的。它们造型差异不大,最小的“掌上烟壶”一般为妇女的专用品。工艺纹饰以景泰蓝、镂空、阴刻居多,画面题材十分广泛。

    水烟壶的构造较为之水烟筒要奇特和复杂得多。除异型壶之外,大多数水烟壶由烟管、吸管、盛烟斗、烟枪、手托、通针、镊子以及相关座件构成。烟管一头为酒窝,下连一细管,伸入水斗的水中,这一步分往往置于前部。吸管一般长三十厘米左右,亦有更长的,位于烟管之后,并列或稍有间隔,上端向后弯曲,便于吸烟,下端连接水斗,但在水斗的水面之上,有的在吸烟管的嘴部配置嘴盖。烟管座、吸管、盛水斗多为整体铸成。烟仓多为筒形,上配有盖,以防烟丝污染或风干。手托主要起连接作用,水斗、烟仓及通针、镊子座都插在其中。烟管和手托之间相联的链条也很讲究,一般为铜链、银链、还佩戴有各式小挂件。水烟壶的一头进气,另一头吸食,中间贮水。吸食时,烟气穿越水斗,即可滤掉烟气中的杂质,还发出悦耳的咕咕声,十分有趣。

    早期涉及烟草的著作中较少提及水烟壶,这种独特的烟具很可能是后来模仿口含清水吸烟的原理而创造的。关于水烟壶的构造及吸食方法,史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装水半壶,外有无 件五件,一烟窝,二烟管,三烟夹与毛刷,四纸媒头管,五烟丝筒,另加铜链,外观别致。吸食者先装烟丝,口吹纸媒头,一口吸净,接着吹烟灰,烟从水过,以保安康.’’在民间还流传着七言短句:“取出烟丝捻成团,轻轻恩入铜烟窝。吹然纸媒点着烟,咕噜咕噜吸一口。提起烟管微微吹,烟灰弹出再重来。”短短42个字,把吸水烟的方式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吸食水烟还要掌握科技巧,应为西重了会将水吸进嘴里,吸轻了又不能过烟瘾;吹烟灰时,吹重了水会漫出,吹轻了烟灰又弹不掉。使用水烟壶的方式方法还不止这些,需要把握的细微技巧还真不少。例如给水烟斗上水,哪怕稍微多上一点儿,吸烟时第一口肯定会喝一口辣汤;若上少了,又发不出那舒畅的咕咕声,也就体会不到奇异的愉悦感。还有就是装烟丝的技术,掐一小块烟丝,要不多不少,在两指之间捻捻去要不轻不重,然后放入烟窝,要恰如其分的恩一下,接着是吹纸媒,“卜陀”一口,百发百中,比较戏法还有趣。纸念搓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纸截得宽与窄,搓得松与紧。向水斗里装的水,最好的是白糖水,其次是甘草薄荷水,简陋条件差的才用白开水。水烟壶应每日一洗刷,五日一大整,擦拭“剂”最好用“瓦灰”,才能把白铜壶擦得晶莹雪亮,又不至于损伤精致的镂刻纹饰。此外,水烟壶的手托,冬、夏季节需加托套。夏天用竹丝或龙须草编织,以防手汗;冬天则用绒线编织以免冻手。由此说,吸食水烟是一种消遣与享受的闲逸生活,又是一种愉悦与高雅的劳动过程,较之吸食旱烟和卷烟,别有一番风味。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民间曾流行一种新式水烟壶,这种水烟壶吸管有六节套,管型微弧,可伸可缩。伸长时进一百五十厘米,缩短时仅三十厘米,其水斗部分似一个盖着的茶碗(内装水),重约一公斤。吸烟时将烟管拉长,不用时缩短。有人凭借这种自备的水烟壶从事服务行业,专为有钱人举行婚礼、祝寿、治丧或会馆、商会集会时招待来宾,敬烟点火。人们俗称这种服务为“烟袋客”。“烟袋客”为客人敬烟时,蹲在客厅中间,预先装好烟丝,把烟管拉伸,按座次顺序送到客人面前,待客人用手握住烟管拉向嘴唇,随即吹然纸媒点火。客人稳坐椅上,如此吸烟,觉得是一种“尊贵”的享受。在那个时期,还有类似的“烟袋客”专门在那些人群集聚的场所,肩背大烟袋,手捧鹤腿壶,转为烟客出租服务,并按吸食次数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水烟流行的年代,竹质水烟筒常常由吸烟者就地取材制作,而铜质水烟壶多为在专门的作坊里制作,从存世的水烟壶考察,清末民初,广东、浙江、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出产的水烟壶流传甚广,尤以广东十八铺和汉口的产品最负盛名。不仅材质高档,而且做工精巧,深得用户喜爱。随着卷烟的普及,至二十世纪末,以水烟壶吸水烟的已经少见。但以水烟筒吸水烟的烟民在地处云贵地区的边远山寨仍然较多。

旱烟的品种     

    吸食旱烟,烟叶和烟丝是烟客非常注重的选择。人们最初是把晒干的烟叶加揉搓直接吸用,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于是又将成熟的烟叶加工成烟丝。在我国,烟丝生产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已经有了烟丝加工业。最初的烟丝生产多为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消费的增加,烟丝加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手工业,转入了商品化经济。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种植烟草,因此旱烟的资源极为丰富。各地不仅具有不同特色的名品烟叶,而且具有不同特色的名品旱烟出售。

    北方人最钟情于关东烟,在北京民间就有“老爷子烟,关东杆儿”的传说。据考证,关东烟已有三油、酒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吉林省蛟河镇就是关东烟的主要产区。《吉林外传》载:“烟,东北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各色不一………独汤头沟有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与别处所产不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史书中所指的“汤头沟”,即今日的蛟河市漯河镇的塔头沟屯。所述“烟叶只有一掌,指的是蛟河晒烟传统种植品种红花铁作子、白花铁作子。蛟河晒烟因其质量好,种植历史悠久,至清朝咸丰年间就已初具规模,闻名遐迩,被吸烟者誉为“关东烟”

    河南是我国产烟的大区之一,旱烟品种以河南“小烟”最为出名,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河南小烟又称“一口香”、一口吹“和“毛烟,流行于豫西北及瑾东南地区。小烟的原料是当地种植的烟叶,制作方式分为家庭自制和制坊式加工两种。家庭制作是将烟叶经晾晒至半干后铺成数层,用一中特制的夹板夹紧,再饱成烟丝,然后加入香、糖、仁丹等佐料,经搅拌烘烤后自用或包装出售。

    在江南一带,制作旱烟也较为普遍。早在清朝时期,江苏泰洲,黄桥等地就有手工制作旱烟丝的历史。黄桥烟丝厂原为老包成烟庄,始创于1843年。光绪年间鼎盛时期曾有二百余人的作业规模,生产的烟丝在色、香、力三方面都具有特色,达到色泽光亮、细而有条、香味雅静、烟力强劲的完美要求,质量远超同行。泰州烟丝厂是由多家土烟店、手工作坊与解放后合并而成的专门生产烟丝的厂家,所产“鹿牌”烟丝皮具盛名。在制作工艺中,以红烟叶加黄,一黄烟叶加色,两种烟叶混合配制,烟丝颜色金黄,香气纯正,深受吸食者欢迎。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