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视点 > 就事论事 > 正文

勇争时代一流 挺起发展脊梁

福建卷烟工业30年技改综述
2015年02月11日 来源: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作者:文/王锦辉、通讯员/林益伟
A+ A

  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福建卷烟工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激荡的技改发展史。特别是1984年福建烟草成立以来,一代代闽烟工业人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搏击技改,辛勤创业,闽烟工业摆脱了落后的困境,迸发出了蓬勃生命力,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洋器中用 实现翻身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民生凋敝的中国,却也带来了百废待兴的困顿。中国烟草卷烟工业也是如此,设备陈旧,厂房简陋,普遍落后工艺仿佛是悬在中国烟草卷烟工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只有通过技术改造,迅速对设备和工艺进行升级锻造,才能形成与国际烟草巨头分庭抗礼的竞争力。自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之日起,就将技改作为卷烟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释放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由于受投资计划和行业财力的限制,全行业技术改造举步维艰。在那个争计划、跑项目、贷资金的年代,谁没有抓紧技改,迅速跟上行业发展步伐,就意味着落后,被裁撤、兼并,甚至消亡。作为中国烟草行业的一份子,福建卷烟工业企业同样要接受这样的竞争规律。

  福建烟叶种植和卷烟生产久负盛名。然而80年代初期,长期积陋的闽烟工业在全国毫不起眼,项目审批、资金贷款更是没有足够的“底气”分得一杯羹。时任龙岩卷烟厂厂长邱胜华记忆犹新:1986年,龙岩卷烟厂上京以求设备审批,却被告知“龙岩在地图哪里都不知道”而吃了闭门羹。从这个尴尬而令人心酸的事件可以想像,福建烟草成立伊始,满怀壮志,但以龙岩卷烟厂和厦门卷烟厂为代表的闽烟工业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狭路相逢勇者胜。身处革命老区的龙岩卷烟厂没有妄自菲薄,全厂上下用“放眼世界”的胸怀,“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展开技改。设备无法审批就多跑几趟,甚至“赖”在有关部门,银行担心厂里无力偿还大额技改贷款犹豫不决,厂领导就拍案先下“利润军令状”。凭借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龙岩卷烟厂顺利完成了“六五”、“七五”技改。

  身处特区的厦门卷烟厂则充分利用“开放搞活”的政策,发挥特区优势,通过与国外烟草合作卷烟生产契机,陆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成功“借鸡生蛋”,提高了卷烟生产和企业管理能力。从一个卷烟行业技术较差、发展缓慢的企业,逐步跟上全国卷烟发展的步伐。

  技改成功后,两厂荣誉连连。1988年,龙岩卷烟厂成为全国烟草行业首批国家二级企业。厦门卷烟厂也凭借着技改取得的明显效益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福建省政府“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的单项奖。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企业决策者果断决策,广大职工奋勇拼搏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浪潮中生存下来。据福建省轻工厅1983年统计年鉴表明,全省5家卷烟工业厂烟机设备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卷烟年总产量仅为29.89万箱,总产值1.92亿元。“七五”期间,仅龙岩卷烟厂就累计新增工业总产值超过4亿元,成为闽西财政的重要支柱,厦门卷烟厂“七五”期间5年间的技改投资约8000万元,投资效益比为1:13。龙岩卷烟厂和厦门卷烟厂进入全国大中型卷烟企业的行列,并成功跻身于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之列。技改直接带来了明显经济效益,更具意义的是,技改迅速升级了全省卷烟工业的竞争力,扩大了卷烟生产能力,使其免于被市场所淘汰。

  瞄准名优 二次创业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经过“六五”、“七五”技改,行业许多工业企业实现了产能规模化。然而随着改革深入,市场弊端也无情暴露出来了。1990年,当我国卷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箱大关时,产大于销、供过于求的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了,库存积压大幅度增加,卷烟市场疲软,大批牌号被迫降价销售,卷烟工业企业出现了90%以上的大面积亏损。1990年、1991年,行业税利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严峻的形势警示:主要依靠外延扩张的“产量速度效益型”发展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烟草行业面对卷烟产品供应过于饱和的问题,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

  80年代,福建卷烟工业依靠“六五”和“七五”技改打了漂亮的翻身仗,积累了使用进口设备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然而单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实现升级的福建卷烟工业虽然产能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高档产品尚未开发,嘴烟产量偏低,单箱税利平均水平同行业先进厂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刚刚建立“底子”的福建卷烟工业再一次迎来了如何发展壮大的新课题。

  历史潮流变革考验企业的发展智慧,“八五”期间福建省卷烟工业各企业也在思考新的技改思路。推进技术改造不再简单地引进先进的设备,而是以降耗节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为主线,更加注重各生产企业的总体布局和生产工艺,以增加名优烟产量。其中,龙岩、厦门卷烟厂引进高速卷接包装设备加速产品滤嘴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八五”期间,龙岩卷烟厂产品基本实现100%嘴烟,名优烟产量翻一番。厦门卷烟厂嘴烟产量增长140.8%,劳动生产率增长194%,制丝线具备生产高档卷烟的条件,1995年已开始生产“厦门”牌卷烟。

  “八五”技改的成功为福建卷烟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九五”期间,福建卷烟工业迈入了“二次创业”时期,“七匹狼”、“石狮”等品牌先后创立,展示了福建卷烟工业企业的崭新风貌。品牌发展是技改的内生动力,这一阶段企业技改都是紧紧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为品牌生产服务。为此,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诊脉”技改也成了福建卷烟工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途径。  

  1995年,龙岩卷烟厂就降耗、提高工艺加工水平与郑州烟草研究院进行技术合作。合作之初,未引起足够重视,技术改进工作未抓落实。1996年4月份,郑州烟草研究院专家再次到厂检查发现后,提出严厉而中肯的批评,甚至建议停止合作。专家的批评引起当时厂长卢金来的高度重视,专门召集有关部门人员开会,要求扎扎实实学习外来的新技术、新管理方法,对整改项目分解落实并纳入考核。全厂上下触动很大,一些整改措施得以加快落实,仅从1996年5月起到年底,对200项整改意见逐一进行改进,降耗效果显著,节约了大量资金,更为关键的是,“设备质量保证工艺质量、工艺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广大员工心中,进而锤炼出龙岩卷烟厂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厦门卷烟厂则屹立改革开放潮头,加快技改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持续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技术合作。1995年开始,与郑州烟草研究院技术合作,从制丝工艺创新措施,到降焦减害研究,使其在降低单箱烟叶消耗和卷烟降焦减害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技改中学习,在学习中技改。在90年代倡导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年代,福建卷烟工业企业开始以品牌发展为依据来进行技改,并注重技改人才培养,节约了资源,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后来企业技改积蓄了重要人才力量。

  沧桑巨变 振奋人心

  历史潮流奔腾不息,千禧年钟声再一次敲响,行业又酝酿着新一轮的变革,而远在八闽大地的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同样是气氛紧张。

  一方面,品牌持续发展,特别是“七匹狼”、“石狮”等品牌规模成长迅速,而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工艺显然跟不上。另一方面,技改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要透支未来的利润来支撑。“不技改等于等死,技改等于找死。”成了两家工业不绝于耳的倒彩声。

  历史关头的考验惊人的相似,犹豫不决或胆战心惊必然失去企业脱胎换骨的机遇。两厂领导人果断决策,决定在千禧年之际展开易地技改,建设现代化的卷烟工厂。

  两厂易地技改并不想象的那么容易。“资金和土地都是去找地方政府帮忙协调解决,几乎是拍桌子吵来的。”时任厦门卷烟厂党委书记的张曰东对于当时易地技改面临的困境记忆犹新。

  “之前技改大都是设备的引进和技术的吸收,易地技改时我们要将老配方用新设备和技术实现,很多说明书还要找专长职工翻译。”经历龙烟多次技改的职工徐巧花坦言,全体龙烟人经历了一次次身体和精神的洗礼。

  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厂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披荆斩棘的魄力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秉烛夜谈,一次次将方案推倒重来……

  2003年,注定是福建卷烟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完成异地搬迁。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龙岩利处山因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卷烟工厂的傲然屹立而闻名,厦门卷烟厂海沧新厂挺立海沧桥头堡。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卷烟制造生产线,花园式的厂房环境,现代化的公共配套,描绘出了福建卷烟工业的新蓝图。

  “易地技改不是简单的生产场所转移,也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与行业生产力布局、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出发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满足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使之成为城市亮丽新景观。”时任龙岩卷烟厂厂长的李跃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高度评价易地技改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数据一目了然,2003年元月龙岩卷烟厂销售收入5.16亿元、税利3.43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高达30.46%、34.81%,易地技改成效显著,完全打消了“技改找死”的疑虑。

  “国际一流的设备,花园式厂房环境,军事化管理,酒店式的礼仪。”每每提及厦烟易地技改,张曰东都喜上眉梢,用一连串的句子表达厦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新世纪伊始,龙岩卷烟厂、厦门卷烟厂通过易地技改,创新技术和工艺,一跃成为行业先进制造企业,为后来的“深化改革、推动重组、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