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烟草博物馆编辑整理 屹立在广州城内越秀山上的五层楼,又称“镇海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广州市地标性建筑之一,如今广州博物馆的所在地。在博物馆的清代史展室,陈列着一个琥珀鼻烟壶,这个清代广州制造的鼻烟壶,见证了鼻烟与鼻烟壶在广州的历史。
1561年,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尼古特,将西班牙鼻烟作为礼物送给法国皇后凯瑟琳,希望能帮助皇后缓解头痛。凯瑟琳皇后用后觉得很有疗效,在她的影响下,鼻烟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大陆皇室流行起来,进而成为欧洲大陆贵族阶层的时尚。20年后的1581年(明万历九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携带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贡礼来到中国,最初在澳门居住,万历十一年在广州附近的肇庆建起教堂,吸收香山、顺德、南海、番禺等县的民众入教,利玛窦在广东的20年间,其吸食鼻烟的习惯逐渐被民众仿效,被视为一种雅好,在一些士大夫和达官贵人中流传。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1764)携贡礼进京师朝见明神宗皇帝,鼻烟成为见面礼之一。神宗皇帝对鼻烟爱不释手,利玛窦取得了在北京传教的特权。以后一些西方国家的使者朝见中国皇帝,多是带鼻烟作为贡礼。上行下效,吸鼻烟的习俗逐渐在中国传开。
在明朝末年广州已有专门进口鼻烟的商行,即广州十三行的“天宝行”和“怡和行”,进口以后,全部作为贡品直运上京,供皇帝享用。雍正以后,粤海关形成了一年进贡两次、每次两箱(8大瓶)鼻烟的定例,直到清末,烟丝和卷烟逐渐兴起,鼻烟的生产与吸鼻烟的人锐减,鼻烟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
随着鼻烟的传入中国,鼻烟壶也应运而生。据专家考证,利玛窦送给神宗皇帝的鼻烟,是装在称为“蜡”的磨砂玻璃药瓶内,或者金属盒子内。这两类容器放鼻烟很容易走气受潮,不利于保存。后来人们发现装中药丸的小瓷瓶存放鼻烟的效果好,不容易变质走味,又容易携带和嗅吸,于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在小药瓶的基础上开始烧制瓷质鼻烟壶,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宫中造办处加设玻璃厂,制作了大量各种颜色的鼻烟壶。清代的广州牙雕、玉雕、木雕、彩瓷、广绣等工艺品制作十分繁盛,同时也是当时南方玻璃制造业中心,其产品称之为“广铸”。造办处的玻璃厂从广州招募玻璃匠进内廷烧玻璃制品(玻璃当时称“料器”),广州工匠程向贵和周俊在宫中供职长达七年之久。精湛的玻璃技术,生产出美轮美奂的料器鼻烟壶,供皇帝和宫中权贵赏玩。广州本地生产的鼻烟壶,更是当时向朝廷进贡的顶级贡礼。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天宝行”经销的鼻烟壶,在鼻烟箱里陈列着十三个不同类型的鼻烟壶,中间的为八角形,四隅各一个三角形,其间为四个长方形和四个四角形。大者高一尺余,小者七寸许,号称“十三太保”,被视为稀世之宝。据史料记载,广州还利用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壶,绘上西洋人物图案,烧制成彩瓷鼻烟壶出口欧美国家。
五层楼上的琥珀鼻烟壶高约十公分,是明清时期由广州的能工巧匠用海外输入的琥珀原料加工制成的,工艺精湛,非常珍贵。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也反映了当年广州消化吸收外国工艺技术并创新发展的过程,如今鼻烟壶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广州的工匠们的贡献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