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筑巢雁归来

2020年04月24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吴清海、张艳莉、胡小珍、冯俊霞、谢彤、周先国、邓永双、李东方、纪言
A+ A

①唐元亮严格按照烟技员的指导盖膜。 陈梅摄

②陈上沅(右)在烟技员的指导下进行烟株抹杈。胡小珍摄

③陈其金(右)在根据技术要求开展移栽。汪玥摄

④马亚旧(中)在烟技员指导下给烟苗浇施定根水。熊宏摄

  编者按 近年来,烟草行业持续推进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以职业烟农为主体、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生产组织体系,逐步推进“公司+合作社+职业烟农”“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烟叶种植主体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手把手教、沉下心领,在烟草部门的帮助和引导下,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种植烟叶走上了致富路,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本期“烟草视点”,我们聚焦几位“归巢”职业烟农,倾听他们的返乡创业故事。

  曾经,他打定主意不再跟烟叶打交道;如今,靠种烟走上致富路——

唐元亮心“亮”

本报记者 吴清海 

唐元亮。 靳小川摄

  4月19日傍晚,忙完地里的活,唐元亮骑着摩托车回了家。家里妻子已经做好了晚饭,等他回来。

  唐元亮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螃蟹村的一名烟农。去年,他种了30亩烟叶。今年,他又申请种了30亩。在他看来,“种烟稳当,烟草公司管种管收还提供技术服务,比较效益高”。

  曾经,唐元亮打定主意不再跟烟叶打交道。与很多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一样,唐元亮一度逃离土地,到山外闯荡。

  因为家庭贫困,唐元亮念完初中就跟着父亲干农活了。后来,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山里的他外出打工。

  从2000年到2012年,唐元亮一直在外打工,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也有了一些积蓄。这期间,他娶妻生子。然而,由于没有固定住所,他没法接孩子到身边生活,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2012年,考虑到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孩子的成长,唐元亮和妻子毅然回到老家。但回家做什么呢?2013年,他做起小生意,但经验的缺失导致生意惨淡收场,多年积蓄所剩无几。

  唐元亮的父亲是老烟农,一直勤恳地耕种着土地。“过去种烟条件差,非常辛苦。烟种在山上,采收后一点点背下山,烤时没法睡觉,烤出来质量不高又卖不上价。”唐元亮说。

  但这些年,看得见的变化一直在他身边发生。他家的烟田通了路;有了烟水工程,种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有了密集烤房和专业化服务,烤烟质量不断提升……从父亲口中、从常到家里串门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技员的口中,唐元亮一点点了解到这些变化。

  2014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唐元亮回到了他熟悉又陌生的烟叶种植中。

  “干起来我发现,跟以前比,现在种烟真的变化很大。水渠直通烟田,新烤房烤得好又省心。”唐元亮说。

  更让唐元亮满意的,是烟技员随叫随到,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快速得到解答。

  6年多来,唐元亮一直坚持规模化种植,他加入了合作社,享受着专业化服务。烟草公司推广的新技术,他积极带头应用。这些年,他用种烟赚来的钱修了房子、买了三轮车。

  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唐元亮入了烟叶种植保险。有保险“兜底”,他种烟的信心更足了。

  “在外打工,人是漂着的。现在,收入不错,还能照顾家里,心是稳着的。”唐元亮说。他给妻子买了金首饰,两个孩子一直勤奋学习,回到家也会主动帮着干活。如今,一家人能高高兴兴地生活在一起,唐元亮很开心。

  他盼孩子学有所成。这些年种烟赚的钱,足够盖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但他没这样做,他为孩子存着。“他们考得上,我就一直供!”唐元亮坚定地说。

  种烟大户重操旧业,“干来干去,还是在这土地上干活踏实”——

陈上沅梦“圆”

本报记者 张艳莉 通讯员 胡小珍 

陈上沅。 胡小珍摄

  4月18日,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湖坊乡湖坊村烟农陈上沅在他的烟田里劳作。看着绿油油的烟田,陈上沅又找回了昔日那种踏实的感觉。

  2004年到2014年,陈上沅一直是当地的种烟大户,每年种烟20多亩,最多的时候种了30亩。正是种烟的收入,让陈上沅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供两个儿子上完了大专。

  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毕业后,两个儿子选择到深圳打工。在陈上沅的思想观念里,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为此,2015年,他放弃了一直赖以为生的烟叶种植,和妻子一同前往深圳打工。

  两个年过半百的人找工作谈何容易。洗碗工、环卫工、保安,频繁换过几次工作后,老两口总算在一家养鸡厂稳定了下来,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年下来能攒四五万元钱。

  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一家人想见面却不容易,这是陈上沅不曾想到的:“见一次面,光路上坐车就要花两三个小时。”

  但一想到要努力攒钱帮两个儿子成家,陈上沅和老伴还是坚持下来,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上沅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他实在思念家乡。2019年11月,他和老伴回到了湖坊村。

  为了不给两个孩子增加负担,陈上沅还是想在家附近找份营生干。他到处打听招工信息,但都因为年龄原因被拒之门外。2019年12月10日,再次应聘被拒的陈上沅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很多人正在育苗大棚里忙碌。陈上沅突然想到:“我可不可以种烟,干回自己的老本行?”

  跟老伴商量后,他把自己打算种烟的想法告诉了村支书。但烟叶种植是有计划的,巧的是,今年,黎川县作为抚州市的核心产烟区,烟叶种植计划相比去年略有增长,陈上沅申请到了16亩的烟叶种植计划。

  计划有了,本钱是难题。黎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湖坊烟站烟技员丁国贤了解到陈上沅的难处后,迅速向单位进行反映。

  “银行有惠农贷款政策,烟农出示烟草公司加盖公章的证明,便可申请贷款。”黎川县局(分公司)副经理潘建国说。在烟草公司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上沅向银行申请了2万元惠农贷,如愿种上了烤烟。

  时隔6年重操旧业,虽略有生疏,但有明确的技术流程,有烟技员的耐心指导,再加上自己有10年种植经验,陈上沅上手很快,16亩烟田的各项农事进展顺利。如今,他家的烟叶长势良好。

  “我的烟田在全县烤烟种植示范区评比中排名靠前,今年收成肯定不会差。”陈上沅对自己种植的烟叶十分满意,为自己晚年生活有了依靠而感觉踏实,也为自己不用给儿子们增加经济负担而开心。

  “干来干去,还是在这土地上干活踏实。”陈上沅说。

  那年,他背着一身债回村,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现在,靠种烟脱贫摘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陈其金掘“金”

本报记者 冯俊霞 通讯员 谢彤 周先国 

陈其金。汪玥摄

  开春以来,老陈一直在忙碌着,炼苗备栽、烟地备耕、物资调运……

  老陈叫陈其金,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百花村人,生于1963年,名字里虽有“金”字,但50岁以前却没拥有过太多“金”。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其金就在外打工,下过煤窑、进过砖厂。“在外面打了十几年工,除去一家老小的开支,攒钱不多。”陈其金说。

  2013年,陈其金的儿子陈红强初中毕业在家无所事事。为了摆脱贫困,也为了锻炼儿子,陈其金带着妻儿外出务工,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干些繁重的体力活,收入并不高。2014年,陈其金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这使其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当年年末,陈其金背着一身债回村,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的陈其金一蹶不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往哪儿走。后来,看到村里的职业烟农黄述奎盖了楼买了车,过上了幸福又稳定的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