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一条条大路贯通村落,一片片土地平整肥沃,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一个个村民安逸闲适。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南部约40公里的虹溪镇,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虹溪镇是远近闻名的烤烟之乡。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烟草产业的帮扶,如今的虹溪镇,烟区美、烟叶强、烟农富,与上世纪80年代贫穷落后的面貌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变,与弥勒烟区干部群众不断尝试、改革奋进的性格息息相关。1990年,虹溪镇村干部、烟站管理人员联合各村烟农代表成立了烤烟协会,成为烟草行业首个以合作社形式助力烟叶生产的典型。
时光荏苒,弥勒烟区干部群众对助农增收的探索从未止步,从烤烟协会到烟农专业合作社,改革筑起的“康庄大道”,愈加坚实、愈加厚重。
这条路,是以烤烟为核心的发展之路
烤烟生产,在虹溪镇乃至整个弥勒市发展的词典里,都分量十足。
虹溪原名“十八寨”,据《虹溪镇志》记载,明嘉靖元年,明军在虹溪设“十八寨守御千户所”。镇北山麓有水源流出成溪,绕城蜿蜒南流,“朝雨碧光涵柳色,夕阳红焰泛桃花”,景物相应,形似“虹”。古时森林茂密,“虹溪春水”是当时的著名景观。
据弥勒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虹溪烟站站长王映坤介绍,虹溪镇耕地面积将近4万亩,全镇四周环山、中部平坦、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海拔在1300米到1700米之间,常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800~950毫米,是烤烟种植的理想区域。
正是基于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早在清雍正年间虹溪镇便开始传入烟草,在华林禅院附近种植,当地人称为“华林烟”。
“虹溪镇是整个红河区域引入烟草最早的地区,由于生态好、水源足,烟农的种烟积极性也很高,几乎可以说虹溪地区是伴随着烟叶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弥勒市局(分公司)生产科主任童剑峰说。
1968年,虹溪公社文毕大队引种大金元,1975年,该品种被云南省鉴定为优良品种,命名为“红花大金元”。
李继英是虹溪镇富光村的铁杆烟农,祖祖辈辈以种烟为生。“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村子里有劳动力的农户都种烟。”李继英回忆说,那时候,生产技术还相对落后,烟农与公社成员、村干部一起,不断摸索种烟经验。
生产经验的持续积累带动了生产水平的飞跃。1977年到1979年,弥勒被列为全国优质烤烟基地,虹溪公社第四生产队也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烤烟优质奖。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虹溪公社开始实行烤烟承包到户联产责任制,改变了生产队集体种植烤烟的情况,全社种植烤烟8246.6亩,户均烤烟收入达到442.91元。”在童剑峰看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大大提升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
优种、环境、技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弥勒已经具备了烟叶生产最核心的几个要素。1990年,虹溪镇烤烟协会成立,烤烟生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烤烟协会成立的当天,虹溪镇各村干部、烟站管理人员与300多名村民都在现场,连相邻几个镇上的上百名烟农都来了,场面非常壮观。”李继英告诉记者,大会后,村民们奔走相告,以各种方式来进行庆祝。
“弥勒的发展离不开烟叶。烤烟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烟叶生产发展,协会成员互帮互助,烟叶生产的计划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可以说,这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之举。”虹溪镇虹溪村党支部书记严正洪说。
据王映坤回忆,1998年之前,虹溪烟站的烤烟生产规模是当时全州最大的,烟叶收购量最高峰在13万担左右。当时,最好的烟叶、烟农和技术都在虹溪。新烟区开辟后,来虹溪请师傅教栽烟成为一种常态。
这条路,是聚焦服务的专业化之路
借助烤烟生产的发展,虹溪镇群众修通了道路,盖起了新房。事实上,不只是虹溪镇,整个弥勒烟区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提升。
2013年,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要求,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全州推广烟农专业合作社。
阔别多年,烟农专业合作社再次归来。这一次,弥勒选择了专业化的道路。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成立烟农专业合作社,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烟农减工降本、增加收入,这与我们1990年成立烤烟协会的初衷不谋而合。”童剑峰认为,专业化道路,方式是“专业人干专业事”。
弥勒市西三镇福叶普惠烟农合作社建立之初,仅有技术服务人员17人,服务内容仅限于育苗、机耕和分级。2015年以后,该合作社已经有专业队成员132人,逐步发展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和运输等6支专业化服务队,有力保证了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专业化服务程度一年比一年高,我们烟农种烟也一年比一年轻松!”龙云辉是西三镇马龙村的一名烟农,种烟已有18年。他告诉记者,他家的17亩烟田,从育苗到收购,不仅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来进行技术指导,而且烘烤等重点环节可以统一交由专业化服务队处理,“价格便宜、省心省力”。
福叶普惠烟农合作社理事长曾德学告诉记者,以专业化机耕为例,大农业一般机械耕作的价格是50元/亩,而合作社仅收30元/亩。
“随着烟叶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合作社越做越实,烟站越做越精。”弥勒市局(分公司)生产室农艺师张凤珍说道。
为提高区域育苗质量,福叶普惠烟农合作社对原有的11个育苗点进行精简,在水源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位置建设两个育苗工场,大大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在收购期间方便烟农,整个红河地区所有烟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协调专门车辆,帮助烟农运输烟叶,所有相关车辆的驾驶员、牌照和保险都安排妥当,保证了烟农利益,减少了意外风险;
……
“以前是单纯为了种烟而种烟,现在是千方百计与烟农共享发展成果。”西三烟站站长赵渐云说。
共享发展成果,除了专业化服务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的多元化经营。
在福叶普惠烟农合作社,记者看到,合作社工作人员利用育苗空地探索蔬菜种植,同时租赁水塘开展鱼类养殖,并积极探索生物质燃料生产等多种经营模式。
结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实际,弥勒烟区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在稳定烤烟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迈出多元化经营的重要一步。
“新时期要有新的方法和目标。现在我们还处于试点阶段,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电商平台,引导烟农将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曾德学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