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发现爆珠类卷烟的消费场景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消费者把本应用手捏开的爆珠选择用牙咬开,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偶发现象。当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其纷纷表示,其一,感觉用手捏开不太卫生;其二,用牙咬开,“嘎嘣”一声儿,挺有体验感,还好玩儿。
沿着这一思路深度思考,在研发爆珠卷烟的时候是否可以把这一体验性需求考虑进去?
比如在嘴棒上做类似的咬合痕迹标注或是进行嘴棒部位材质的无菌处理?这是否是在当下产品特质化竞争中、在企业“疲于”实现技术创新打造独有优势中找到了一条可行路径?
产品进入市场后,经由消费者的“二次创作”而引发轰动效应和传播效果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云烟(细支云龙)曾经一度市场热销,消费者在提及该产品时将其“小名化”为“小白龙”。
再比如,黄鹤楼(视窗)因其优良的品质尤其是嘴棒创新技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嘴棒特殊工艺处理方式更是启迪了行业,众多新品纷纷从这一创意角度出发,追随市场热点。
鼎鼎大名的黄鹤楼(视窗)“涡轮增压嘴棒”其技术命名应为“涡流凝香棒”,所谓“涡轮增压”,也是由消费者自发生成从而形成广泛传播的表述方式。
卷烟产品有别于其他快消品,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具备专业品吸员那般灵敏的辨识度,因而在理想需求产品的表达上很难做到完美形容与精准表达。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尽管企业极度希望能从消费者的调研当中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但实际执行却往往带有主观式的一厢情愿:“我觉得消费者一定钟情这款新产品”。这种认知偏差,也是当下产品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小编以为,消费者可能是被“低估”的。当下品牌发展的困局破解、从研发到营销模式的创新,或许就在于消费者反馈信息的正确捕捉和消费者意愿的正确理解。
小编曾经不止一次地撰文提到这样一个数学测算:假设一位消费者抽一支烟的口数是10,抽完一包烟需要200口。该消费者消费量为每天一包,烟龄十年,那么期间的口数总和为七十三万口。在近百万次的张合间,消费者对口感的感知极为灵敏,虽不能进行专业表述,但却是心中有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产品在配方调整后就一蹶不振,甚至从表现良好沦落到退市的终局。
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践行长期主义,是建设品牌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当下的品牌竞争进入到特质化比拼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产品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依托技术创新赋能产品新体验,依托产品新体验赋能品牌新价值。在这一有关品牌价值建设的链条当中,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语言向消费者语言的转化。技术创新是第一步,让技术创新带来的全新体验能够让消费者充分感知、理解并传播是需要解决的第二步,这就是“语言转化”的问题。
在行业发展的新周期,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力”,建立快速市场反应机制,把握市场热点因势利导,是品牌赢在当下与未来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