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乡镇大集都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产品上行、农资和其他生活消费品下沉的重要功能,在“地摊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镇大集的火爆,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
近两年,“赶大集”成为商业流量的一个创意符号。每逢集市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消费者都涌入了集市里,人头攒动,叫卖声,讨价声,摩擦声,声声悦耳,热闹非凡。老百姓们感受着来自乡村朴实且底蕴深厚活力的同时,也成了他们享受乡村生活和消费交易的重要场所。而有些紧靠市集的实体店主则依靠这个“创意符号”,转变思路,借鸡生蛋,巧抓市集经济,获得非常好的收益,东江大集北路边的便民超市店主吴山民就是其中一位。
优化商品,多元化经营
2013年,乡镇绣花厂优化员工,吴山民主动辞职,回家利用自家在路边的五间房子开了一家小超市,起名“便民超市”,后来,因为龙口火车站投建,原来的东江集搬到了“便民超市”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每月份尾数为2,7号便是东江集市日。集市刚搬过来的时候,吴山民暗自高兴,因为紧邻集市,生意一定会有所提升,但是赶了几个集市,“便民超市”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吴山民开始趁着赶集,忙里偷闲,跑到集市里观察,发现集市上的人除了感受集市上的热闹气氛,大多都是购买生活日常用品,“便民超市”虽然以日常商品为主,但远远不能满足赶集人的消费需求。
吴山民很快做了改变,精减占用空间的学生用品,去掉了祭祀用品,扩大空间,增加了蔬菜和鲜肉,还有内衣袜子等商品,提供了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加上每逢集市,吴山民还会做很多促销活动,利用私域流量进行宣传,很快融合到市集经济里。
因为多元化的经营,弥补了非集市日里的消费需求,生意得到很大提升。
寻求合作,异业互取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加上电商冲击,各行各业生意明显下降,实体生意更是遭遇瓶颈,几近“熄火”,吴山民的“便民超市”也不例外。
有一次,吴山民的一位亲戚到便民超市来玩,正好赶东江集,这位亲戚看到集市上摆小摊的生意很火爆,自己平时在家种地,这个季节也没啥活了,就问吴山民到集市上摆个小摊位行不行?吴山民非常支持,他表示,摆一个小吃的摊位,投资少回报快,只要口味做好了,价钱公道,生意一定错不了。结果,这位亲戚真的弄了一个电动小吃车,并专门去学习煮鲜肴,在吴山民的帮助下,办了相关手续卖鲜肴,顺利在集市里占了一个摊位。为了帮助亲戚在集市上打开市场,吴山民在集市日做了促销活动,凡是赶集的人到便民超市购物满一百元,就送一张购买鲜肴的代金券,可以直接抵现金购买到指定摊位购买鲜肴,这个活动不但提升了超市的生意,还让很多赶集的人认识了那个卖鲜肴的亲戚,一举两得。
从这次合作中,吴山民看到了商机,于是,他找到在集市中,只要没有与超市商品有冲突,而且摊位离超市比较远的商贩,寻求与他们合作互换商品,比如,卖鲜花的摊位,就在公路的对面,为了方便消费者,吴山民把店门口腾出一块地方摆上很多鲜花,把自家的商品,比如,洗衣粉,卫生纸,洗洁精等日用品放在鲜花摊位边上,两家互换着帮忙销售,这样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两家的生意都得到提升。
打造氛围,交流加体验
通过长时间观察,吴山民发现喜欢赶大集的人,大多数是喜欢集市里的热闹场面,相互交流的情感宣泄和现场的体验感,如果自己的超市里也能从这几方面满足消费者,是不是会对生意有所提升呢?
光说不练假把式。吴山民对超市又进行了整改,他把超市中间的货架全部换成了三个地堆架,三面靠墙的货架全部加高,不常卖的商品都放在顶层,店内的格局立马扩大。摆放货架和挂放货架都是独立的,商品分类特别清晰,顾客挑选商品一目了然。店内形成环形路线,在购物的时候,顾客与顾客之间没有货架障碍,不会被挡住视线,顾客之间可以相互打招呼,互动交流,就像露天集市一样,显得尤为亲近。
超市门口两侧都有长条椅子,赶集或到店里购物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休息一下。吴山民还会利用这两把椅子做活动,上面摆放一些新品做展示,把消费者吸引到外面,让顾客们自己亲自体验新品的特点,不仅空间宽阔,可以聚集很多消费者,还能让顾客之间互动畅谈商品的特性,更能激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一个人买了之后,会有很多人都选择购买,起到了集市上接地气的作用。
农村大集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留存,能很好地撬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集市的开设不仅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让经营者有了稳定营生,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个直接将农产品“变现”的有效通道,让农民有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为当地的群众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就地就近就业的服务平台,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繁荣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然,也让紧邻市集那些有心的实体经营者,借势造势,借助市集的资源为己所用,借鸡生蛋,合作共赢,获得较好的收益,便民超市店主吴山民做到了。希望同行朋友们引以为鉴,学会借势发力,助力经营,在市场经济的萧条中独放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