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又到了例行的总结盘点时刻。
今年的情况很不一样,很多人感叹,像极了 10 年前的样子。这话,对,也不对。对的是压力都很大,不对的是压力的构成,以及面对压力的应对。
从对的角度,疫情过后特别是今年以来,确实是一直的、持续的压力扑面,在某种意义上眼下的压力和困难比 10 年前还要复杂且严峻。用不对的标准,当时是与市场实际脱节而执行不下去的无奈,而今天面对的则是较长时间的需求转弱、消费分化,叠加上高位增长的难度放大,是举行业之力克服外部影响、消化不利因素来稳增长、稳运行,所以说 10 年前是市场没有问题自己出了问题,今天是自己没有问题而市场出了问题。
也正因为此,在肯定当前稳增长来之不易的同时,有必要为中长期可持续建立更清醒的认识与把握。
以品牌表现,用分化来加以定义可能会有看法上的分歧,毕竟整体面上的数据还是比较好看的,保持销量增长、收入增加甚至单箱结构提升「三个有所增长」的品牌也不在少数。很显然,增长是实打实的,分化也是实打实的。有些分化数据可见的减量或者增速放缓,有些分化要细化数据颗粒度才能发现的结构增长乏力、高端产品表现低迷,还有些分化是数据不容易看到的,在局部市场、局部价位的困难压力。所以,有些快不是真的快,有些慢也不是真的慢,慢不是问题,那些缺乏基础的快、缺乏状态的快、缺乏活力的快是不可持续的快,反而是风险隐患。
看得见的变化:一是消费向头部品牌集中;二是大品牌的力量感更加凸显,特别是新产品培育更具比较优势,也更有能力调动资源;三是新品的特色化,市场说了算,没有特色就没有机会,未来无从谈起;四是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大品牌、大品规面临着非常现实的状态压力;五是今年难,明年可能更难,分化可能还会加速加剧。
相比于数据的有快有慢、有高有低,隐形的分化——品牌思维、发展质量、状态表现——更隐蔽,也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提价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提价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不能依赖提价,不能因为提价而放松向上的努力和意志。最近两年,不少品牌——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都采取了提价策略,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是「三转二」,从市场和品牌的角度,通过合理调价来适应消费升级、应对实际购买力下降很有意义,关键在于处理好品牌诉求、市场需求和客户关切的平衡,但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提价要有配套的动作,还要有后手。
第二,高端产品、大品规的状态与活力。大品规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是品牌的头等大事,更是行业的共同责任长,长时间状态低迷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高端产品这块儿,既看高端产品本身色的市场表现,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成长性;更要看高端产品的体系化,尤其对那些规模偏大、重心偏低的品牌,高端体系化对于未来是决定性的,不成体系意味着无以为继。
第三,新产品以及新产品培育的能力与韧劲。新产品本身是一方面,有人问、有人找、有人晒就是最好的状态,就是有活性的产品。另一方面,从 0 到 1 的创造力和从 1 到 N 的行动力同样重要,需要破解二年级、新秀墙难题。以产业整体的长治久安,新产品在激发需求上要扮演「开瓶器」的角色。
第四,品牌姿态。品牌要有年轻感,努力让品牌变轻,除了提升产品层面的「三感合一」,关键看品牌层面的「通达三情」,没必要片面追求高大上,避免无意识地搞得爹味十足。品牌年轻化不是结果,而是状态。
随着销量不断逼近理论值、到达高点,这一轮增长周期逐渐地进入到尾声,疫情过后的消费分化、需求转弱,以压力倒逼的方式加速了这一进程,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正在并仍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短期之内,一是销量增长明显放缓。即便是行业数据——商业销量,或者严格说市场投放——也从去年开始特别就是在今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降速,总量增长放缓,结构提升减慢,高价位产品甚至是下降的,2024 年最终的增量、结构增长都将会是近 5 年最低,而且短期内还没有转好的迹象。
二是量的困难交织着结构的压力。与量的困难相比,结构压力的成因更复杂,并且不能简单用消费分化、消费降级来解释,这其中有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场景、消费群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具体的市场,或者某个方面突出一些,或者多个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
三是市场供需从稍紧平衡进入到平衡偏松。以最大的决心和意志,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总体上殊为不易地兜住了「稍紧平衡」,但必须得承认,今天的供需关系不仅有别于之前的稍紧,而更接近于宽松,并不断逼近打破平衡的边缘,客户盈利和客户经营积极性的下降构成了问题的一体两面,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长远来看,人口加速老龄化,年轻人不 care 是影响行业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空间乃至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不能回避的是,市场发展即将或者正在进入到大的收缩周期,强有力的运行调控和超大规模市场的韧劲会减缓「降」的节奏、拉长「稳」的过程,但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先是增长放缓,而后是缓慢且连续的下降,未来不一定是拐点或者拐点的形式,但今年或许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市场发展已经有了——从内在逻辑到发展方式——新的切换。
这样的小气候+大周期,最直观的感受是寒流来袭,但实际上还叠加了季节更替。很显然,寒流还可以用身体和抵抗力应对,但季节变换必须增加衣服,要能够把自己「包裹」「武装」起来度过严寒。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适应这种大周期的变化,适应需求收缩,适应低增长,适应从规模扩张到优化结构,适应从事半功倍到事倍功半,还要面对潜在的控制力减弱,市场运行不按照调控意图来走。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切不可做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事情,要以长远计、谋长远计。
对于 2025 年,当然是充满信心,如果今天对于品牌分化和市场切换认识得更清醒一些、应对得更充分一些,这个信心就更有底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新一年的期望,就不止于经济运行的稳,不止于品牌发展的进,更关注更在意市场生态与品牌状态的可持续。